页头图片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林业篇章

2023-10-20 火狐体育app最新官方下载

  (一)木材大生产时期(1949— 1978 年)。解放初期,1952 年昭通市有林地面积44.47 万公顷(667 万亩),森林覆盖率在20%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001.5 万立方米,但是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地处云南老少边穷地区的昭通市更是如此。根据中央当时大干快上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昭通市开始了大量采伐森林资源,支援国家建设,因而相比较而言,当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是有限的,20 世纪70 年代末全市森林面积锐减到15 万公顷(225 万亩),森林覆盖率下降了近15 个百分点,仅为6.7%,活立木总蓄积量为814.2 万立方米,减少了2187.3 万立方米,该时期对森林资源的长期过量采伐为后来林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1981年国务院做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昭通市全境迅速掀起,1989 年国家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在昭通市11个县区实施,这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机的局面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里,尽管昭通市各界已经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到80年代末期森林面积仅恢复到19.53万公顷(293万亩),覆盖率提高了2.01个百分点,达到8.71% ,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123万立方米。

  (三)建设两大体系时期(1993—1997年)。随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但是昭通市党政领导班子已经看到了森林锐减后,经济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为顺应“林业可持续 发 展”的潮流,配合全国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昭通市开始了“长防工程”和“天保工程”的前期建设,林业的整体思路也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对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昭通市的林业仍然在“自我振兴”的轨道上运行。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市有林地面积已经增长到40.2万公顷(60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703.2万立方米,比1990年增加了580.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上升到17.46%,每年上升约1个百分点,但仍旧大大低于云南省33.34%的水平。

  (四)生态建设前期(1997—2000年)。经历了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新提出了治理长江水患的十六字方针“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决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林业进行重点扶持。昭通市抓住了这一次历史机遇,做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的决策,全市11个县(区) 全部被列人了“天保工程”建设,这标志着昭通市对林业的定位已由过去的“产业型”转为“公益型”。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五)进军生态建设主战场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昭通市规划上报25度以上需退耕还林的陡坡耕地面积为14万公顷(210万亩),占云南省59.33万公顷(890 万亩)的近1/4,昭通市成为了云南省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主战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昭通历史上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燃料短缺、人畜饮水困难,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生态环境极端恶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1%,成为长江泥沙的主要源头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重视、支持林业生态建设,探索出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林情的生态环境建设经验。昭通林业顺应历史变革,面临森林开发过早、过度,森林生态功能十分敏感脆弱的实际问题,全市林业战线干部职员积极而为,紧紧抓住国家7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防护林建设、80年代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到90年代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以及现在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发扬吃苦耐劳的林业铁军精神,奋战在乌蒙高原山头地块,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攻下了一个个山头、一片片荒漠,赢得了一座座青山、一条条绿水,使昭通林业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森林资源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的有林地面积15.5万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42.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发展到现在的35.78%,林木蓄积量由880万立方米发展到现在的4820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提升到现在的58.5%。林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星经营到规模发展,特别是花椒、竹子和核桃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花椒主产于昭阳区、鲁甸县以及永善县的金沙江流域一带,以分散种植为主,1978年昭通花椒产量15.31万公斤。花椒作为一项产业来谋划,培育发展到今天,已覆盖昭阳、鲁甸、彝良、巧家、永善5县区,种植规模达124万亩,投产88万亩(盛产期53.79万亩),干花椒年产量达2299.3万公斤,年产值近20亿元;从事种植的农户 14.84万户、54.195万人,专业大户134户、专业合作社12户、从事加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家,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9898户27.24万人,是全省基地规模、产量产值最大的州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

  昭通共有竹类植物13属61种,是西南地区竹类植物富集区之一。主要分布在绥江、水富、盐津、大关、彝良、镇雄、威信和永善8个县,其中,绥江、水富、盐津3县重点发展材用竹,带动大关、彝良、永善发展,保证竹材加工公司原料需要,其他县高海拔地区以发挥筇竹、方竹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笋用竹,适度发展材用竹。特有的筇竹笋被誉为“笋中珍品”,方竹素有“竹类之冠”的美称。彝良海子坪毛竹林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天然毛竹林,水竹是著名的“舒城贡席”原料。改革开放初期,竹子主要是野生和四旁零星分布,1978年开始收购笋干,当年收购4460公斤,生产竹材1368万根。竹子产业发展到今天,种植规模已达250万亩,投产100万亩,产值达6.3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3994户22.68万人。全市拥有竹材、竹笋加工公司10余家。

  昭通种植核桃历史悠远长久,“长防”工程建设启动后,进行大面积人工栽植和引种核桃新品种,1978年核桃产量2.9万公斤。核桃作为产业发展到现在,种植规模已达420万亩,挂果面积174万亩,年产量近990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1311户56.49万人。

  板栗、木漆等林产品也由逐渐发展为规模种植,目前已达20余万亩,成为林农脱贫的收入来源之一。林业产业的发展,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活力。

  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很看重,1978-2000年,各县区聘请管护人员看护森林,2000年后,11县区均被省列为“天保”工程区,昭通森林管护走上正轨。目前,全市有护林员10806名(生态护林员7172名、天保工程护林员3634名),平均每名护林员管护林地面积1734亩。在森林防火方面,1987年3月,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成立,各县区也相应成立指挥部,明确专职人员,通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森林防火体制机制建设已日趋完善,成效也更突出。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1984年4月5日,省政府批准建立药山(2005年7月升格为国家级)、三江口和海子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到今天为止,全市辖区内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点)16个,总面积165.2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7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99.59万亩;市级自然保护区8个,总面积63.48万亩;县级自然保护区(点)3个,总面积2.16万亩。林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13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8个、县级2个(1个保护点);农业部门主管的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县级1个。全市有国家森林公园2个(水富铜锣坝、威信天星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3个(彝良小草坝、盐津豆沙关风景名胜区、大关黄连河)。

  通过这一些数据对比,充分说明了40年来林业工作的长足发展,森林生态修复和保护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任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求也更高了,要一直加强学习,强化责任担当,迎接新的挑战。

  面对森林生态功能敏感脆弱,森林资源总量小;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林区群众贫困面大且程度深,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等现状,昭通林业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重要论述,全方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快速推进森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

  (一)全面启动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全力快速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计划任务,切实抓好全市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带领企业、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和力量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一是全面完成2017年下达(跨年度实施)47.07万亩造林任务的扫尾工作。快速推进2018年89.05万亩营造林计划任务,年底前基本完成造林任务。提前组织实施2019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107.66万亩,力争2020年上半年前全部完成扫尾工作,确保全市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25度坡耕地能退则退,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赢。二是全面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1.8万亩人工造林。三是全面完成2017年(跨年度2018年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涉林)项目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92万亩,封山育林7.08万亩)的扫尾工作。全力加快实施好2018年下达计划任务13.95万亩。

  到2020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林木绿化率达60%以上,实现森林数量与质量持续稳定增长,为抓好长江上游生态恢复与保护作出林业部门应有的贡献。

  (二)强化生态修复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习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森林生态建设保护、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重,通过实施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加大生态效益补偿力度、全力发展林业产业、创新林业生态扶贫方式等,切实加大对贫穷的地方、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贫穷的地方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已争取5000名生态护林员指标,确保我市生态护林员指标由原来的6305名增加至11305名,实际选聘生态护林员由原来的7172名增加至13422名,全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充分的发挥生态护林员在脱贫攻坚和森林资源管护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到2020年力争在巩固现有基地规模的基础上,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实施提质增效,花椒、核桃、竹子三大林业主导产业产值力争达到75亿元。核桃提质增效50万亩;花椒新建基地13.8万亩,提质增效52万亩,规划把鲁甸龙头山镇打造成青花椒交易特色集镇,在昭龙绿色产业经济带建成20公里“青花椒长廊”;在确保竹子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提质增效15万亩。

  1.国有林场改革。根据云南省国有林场改革专项督查组反馈意见,严格按照《市国有林场改革领导小组关于严格落实国有林场改革事项的通知》要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国有林场改革未完成事项,抓紧整改落实各项改革任务,确保我市国有林场改革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保护区管理体制。保护区范围内涉及的自然资源、管护设施设备等国有资产清理移交工作分别由昭阳区政府、巧家县政府、市林业局牵头,市、县(区)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和各管护局配合进行资产清理造册,按照相关程序已全部移交各管护局统一管理,各片区原管理主体的权限和责任不变。优先将自然保护核心区、缓冲区的原住居民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纳入当地搬迁规划,逐步将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原住居民迁出保护区,以降低保护区人口密度。充分的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对搬迁区域实施各类林业恢复工程,加强管护,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严守生态红线。探索建立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保障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对全市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五网”建设项目,必须提前介入,主动上门服务,做到事前服务、事中监管、事后严检。切实加强辖区内各级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监督管理工作,任何部门的规划建设,必须要符合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设计的要求,方可依法依规建设。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基础上,通过林地变更调查,及时来更新“林地一张图”,定期开展分片区巡回督查,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形成问题清单,督促限期整改。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移交森林公安查处打击,形成有效震慑。促进建立起纪委、环保、公安、国土、林业等整治生态环境联席会商制度,逐步加强部门联动联勤,探索创新机制,更有效地打击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四)鼓励林权流转盘活林产业资源。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对未发包的林地林权按照搬迁农户应占份额赋予相应的股权。鼓励开展林业资源变资产、林业补助资金变股金、林农变股东,实现“离地不离权、权随人走”。组织引导易地搬迁农户对有流转价值的林地林权进行流转。在乡村党组织或村集体组织的主导推动下,本着贫困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可以将陡坡耕地进行打包,通过流转、入股等形式,由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实施经营,明确流转、补助资金、收益分配比例,完善有关规定法律手续后,利用新一轮退耕还林等林业政策全力支持。

文章分类
联系我们
联系人: 火狐体育全站app最新官方下载
电话: 020 - 2216 5516
传真: 020 - 2216 5516
Email: admin@rq95.com
QQ:
微博: rq95/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89号燕侨大厦4019室